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深化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筹划,明晰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在推进“三教”改革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系统优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职业学校内部“三教”改革深化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除此之外,还应破解校企深化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彰显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理实一体化为目标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活力和效益,推进“三教”改革的深化。
一、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优化改革环境
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制度对“三教”改革在院校层面提出了“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政策安排,但是“三教”改革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来推动还远远不够。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还需要中央、地方和社会三个层面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不断优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改革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院校环境和制度环境。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国家各相关部委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政策制度的顶层架构设计;地方政府、各相关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制订“教师、教材、教法”政策制度的实施细则,并负责具体的执行;社会力量(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师、教材、教法”政策制度评价评估,国家、地方和社会等多主体围绕“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估”等重要环节,共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重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构筑校企合作共同体,明晰改革主线
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通过打造合作模式实体化、办学功能一体化的校企共同体,打破阻碍“三教”改革成功实施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校企互融为核心打通校企之间的组织“壁垒”,真正实现校企之间资源的无障碍流通互融。在“教师”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体”为基础,可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在充分的企业实践中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实现专兼互补。在“教材”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体”为基础,可以将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工艺融入到教材之中,加强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材开发的力度,实现资源互通。在“教法”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体”为基础,可以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理实一体化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生命力,实现理实互动。以“校企互融”为理念构建的校企共同体可以解决当下“三教”改革体制机制不活、顶层规划缺失的难题,可以充分激发企业参与“三教”改革的主动性。
三、彰显教师参与的主体价值,激发改革动力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是主导并驾驭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岗位职责以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等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也时刻影响着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学校对于参与课程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师个人,在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工作环境及条件改善、教学改革项目及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向参与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能动性,例如,遴选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
四、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教材,紧抓改革载体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载体,主要解决人才培养“教什么”的问题,是承载知识的基本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联合开发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夯实教材开发载体,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开发内容要动态融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新方法,保障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动态适应性,实现教材开发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教材开发要动态融入企业的先进设备、生产型车间、生产任务单、工作手册等优质资源,保障高职教育教材资源建设实时更新,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通;三是建立常态化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教材机制,成立由企业车间主任、工程师、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务主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等组成的高职教育教材开发工作机构,校企联合形成教材资源引进机制、教材开发修订机制、教材开发评估机制、教材开发出版机制、教材开发激励机制、教材开发经费投入机制等,保障理实一体教材开发高效顺畅,实现教材开发成果校企共享。
五、聚力打造理实互动课堂新生态,聚焦改革落地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导体,主要解决人才培养“怎么教”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手段,是教师和教材之间的纽带中介,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互动、互释互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深刻理解“理实互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理实互动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教育学和技术学的双重规定,理实互动的过程表现为问题序化、方法序化和知识序化的有机统一,理实互动蕴含着“先实后理、实中蕴理”的行动逻辑,体现着教学内容的跨界性和整合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问题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教学实施的一体化和情境化的统一。二是要为理实互动课堂改革创造必要条件,例如,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编制理实一体化教材、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等。三是强化对理实互动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的检测与评价,编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编制评价内容、设置评价系数、检测实施过程、反馈评价结果。课堂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成效、激发教学改革活力的重要手段。
(节选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