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8/10/09  点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

12.jpg

内容提要

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要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欢迎各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率先垂范。我想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还有文章当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百家讲坛》的这个系列节目,就是想邀请大家,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和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每一期节目我们会邀请一位思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和大家一起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

每一期的节目,都会有一个主题,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那么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总书记有过哪些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当中的那些用典体现着怎样的治国之道、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又是怎样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期节目要解读的内容。

好,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本期的思想解读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教授。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大家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很熟悉也经常引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2012年11月15号,他当选为总书记之后,在会见媒体记者朋友时的深情表述。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第三,怎样为民。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主持人康辉:

刚刚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在2014年的5月9号,他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时候,讲到的一段话。就是在这次讲话当中,总书记引用了清代的郑板桥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所以他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为什么这首诗会让总书记如此地重视,这首诗当中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民和为民的心声呢?接下来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总书记所引的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的时候所写的。这个诗的题目比较长,题目叫《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潍县”是他工作的地方,就是今天山东的潍坊。“署中”就是在县令的县政府的办公地点。“画竹”是因为郑板桥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而且特别喜欢画竹子,所以他画了一个《风竹图》。在这个《风竹图》上,他题了一首诗,这种诗古代叫题画诗。“呈”是呈送。“年伯”是当时的一个说法。什么叫年伯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同一年科考考中的人,这些人的长辈叫年伯;第二种说法呢,就是说自己的父辈,当年考中进士了,那么自己的父辈同榜的进士也叫年伯。“包”是这个巡抚的姓,他姓包。这个“大”是个敬称。“中丞”是个职官,在清代是指巡抚一类的官。最后的“括”是他的名字,叫包括。所以郑板桥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包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衙中,官府之中,听见外面的萧萧的竹声,萧萧形容竹声的。“疑是民间疾苦声”,“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我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这些地方上的州县小吏。

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说这个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

郑板桥写这首诗的时候,潍县正在闹大灾。怎么解决当时灾民的生活问题呢?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你来这儿干活,我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灾民的这个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郑板桥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王立群教授的讲解,那王立群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会到。那这种深沉的为民情怀,又来自于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回忆起,他在陕北梁家河那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那么总书记说的这个大学问到底是什么?教给他这些大学问的又是谁?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梁家河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为大家解读。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什么是为民?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

我看过一段关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在我这一生中,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那革命老前辈。还有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那是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这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这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到底有怎样的血脉联系?背后还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和细节?这些问题应该说梁家河的老乡最有发言权。

主持人康辉:

那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就特别请到了梁家河的一位村民,张卫庞张大爷。我们掌声欢迎他。

好,张大爷,您好,请。

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卫庞张大爷呢,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在张大爷家搭伙的,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叫搭伙,搭伙就是把饭钱交到张大爷家里,然后每天一个锅里吃饭。那张大爷跟我们年轻的朋友讲一讲,当年总书记怎么开始到您家去搭伙的?

嘉宾张卫庞:

他每个月拿40斤粮,粮食都搁我们家,就跟我们家一块儿吃饭。将近吃了一年,吃到1975年上清华大学为止。

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当时去上大学的时候,村里的人特别舍不得他。

嘉宾张卫庞:

舍不得他。

主持人康辉:

全村人都去送他。您是那几个送他到县城的年轻后生之一。

嘉宾张卫庞:

因为总书记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对梁家河做了很多的好事,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幸福的事情,所以的话,农民都不想叫他走。就在照相馆,延川县一个照相馆照张相。14个人,是你三毛、他五毛。

主持人康辉:

大家凑钱拍的这么张照片。

嘉宾张卫庞:

凑的五块多钱,照这个相。

主持人康辉:

那时候真年轻。

嘉宾张卫庞:

27岁。

主持人康辉:

四十几年过去了,大爷,后来您和总书记又见过面吗?

嘉宾张卫庞:

后来的话见过,总书记1993年回来过一回。

主持人康辉:

后来又见过一次。

嘉宾张卫庞:

2015年,他又回来了一次。

主持人康辉:

他跟您都聊什么了?

嘉宾张卫庞:

张卫庞,你收入在哪儿?关心收入,我现在有十亩果园,我的果园就是收入。张卫庞,那你发了吧,那就去看你的果园吧。

他跟过去比没有变,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现在还是这个样。

主持人康辉:

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

嘉宾张卫庞:

一直就没变。

主持人康辉:

所以总书记和梁家河,这样一种深厚的渊源,也就奠定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和梁家河的乡亲、梁家河的人民,有着这样的一种血肉联系。所以我们也衷心地祝愿我们梁家河,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所有梁家河的乡亲,也能像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和您一样都能发了。

嘉宾张卫庞:

一个发不行,要大家发了才算发了,才算共同致富。

主持人康辉:

没错没错。谢谢您,谢谢!

确实,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做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都没有变,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主持人康辉:

这段论述是2014年的9月21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所讲的。在这段讲话里,他也有一处用典,那就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那这句话又出自哪一部经史典籍,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我们现在请经典释义人王立群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这两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管子》是先秦时期的管子的有关的言论跟文章的一个总集,《四顺》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间讲到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关键讲这个政权的兴废,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民心。

这个管子讲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懂,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官员,都懂得这个道理。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个《后汉书•童恢传》记载的一个官员,来说明这个观点。这个官员叫童恢,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童恢受命担任不其县县令。《童恢传》写了这么两句话,说“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这很少见啊!一个县里的监狱中间能有连续很多年不关押囚犯。这说明童恢已经把社会的治安掌握住了。

不仅如此,童恢在任期间,不其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虎成灾。童恢上任以后,想办法把老虎赶走,赶到山里去。这个县很快稳定下来了。那么《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写了一段赞语,说“一夫得情,千室鸣弦”。什么叫“一夫得情”呢?有一个好官员,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千家万户的人都高兴死了。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官员的作为。

主持人康辉:

谢谢王立群教授的讲解。

古代的官员可以做到的,那么今天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做到。所以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都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为什么要为民?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焦裕禄的事迹最感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焦裕禄的事迹,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时候,多次提到焦裕禄。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是1990年,当时习近平同志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写的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66年2月7号,新华社播发了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习近平在读初中一年级,是初一的学生,思政课的老师就在班上读这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个老师读的时候是几度哽咽,泣不成声。班上的同学也都流下了眼泪。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习近平。

比如他在浙江工作的期间,他就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了232篇短论短评,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他说,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大家看,这里总书记说得很清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讲到这里,我想与现场的观众进行一下交流,听听我们的观众朋友对民生这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好,这位观众,您请。

观众:

郭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我今年也是毕业生,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可能就是就业,就是青年学子的就业。您有什么指导,或者对我们有什么一些新的希望或者是要求吗?谢谢老师。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好,这个问题是一个好大的问题。我想可能不只是你关注,很多在座的同学,以后都要毕业,肯定都会关注。时间关系,我就讲一句话,那就是我们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担当起我们强国一代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

要做好民生工作,就必须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比如说,有的部门提出,马上就办。有的地方提出,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让老百姓少跑腿,干部多办事,让人民安心、放心、舒心。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大家看,一个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一个是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

那么这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么具体贯彻落实到我们实际工作中呢?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主持人康辉:

在这段讲话当中,总书记也有一处用典,就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两个利(厉)字不一样,那么接下来做的也就截然不同。那这句话又出自哪里?又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我们请我们的经典释义人王立群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这两句话出自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万斯大。万斯大有一本书叫《周官辨非》。其中《周官辨非•天官》讲到了这两句话。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就是说一个要兴,一个要去!

下面呢,我们可以举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这个人号称“一钱太守”,叫刘宠。刘宠也是一个官员,他做官的时候,非常爱民啊。所有利民的事都去办,所有害民的事,他都要把它废掉。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做会稽太守的任上,由于他干得很出色,升官到中央政府去任官。听说他要走,有五六个头发胡须都花白的老人,一个人拿了一百钱来送他。

这老人见到刘宠以后就说,他说我们过去的那些官员来到这儿以后,你只听见半夜,甚至于通宵狗叫。为什么呢?官员专等着晚上老百姓在家休息的时候,到你家逮住你,找你要钱,找你收租。他说我们过去的官员,在这儿为官期间,整夜都是狗叫,现在你在这儿为官几年,天天晚上听不到狗叫,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所以你现在走了,我们太感谢你了,又留不住你,那么表一表心意吧。刘宠很受感动,他说我要不收吧,你们一片心意,我要收了吧,我又很难收那么多。这样吧,我取一文钱,收一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这一钱,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这一钱,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这一钱,富可敌国,这一钱可值家财万贯。

主持人康辉:

谢谢王立群教授给我们的解读。那郭老师,您觉得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又从刚刚王立群老师的经典释义当中,我们从过去历史这面镜子当中,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广大群众,包括我们青年学生,尤其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了解我们的党史、国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给社会、给国家做出更好的、更多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康辉:

确实,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那今天我们要为人民谋更多的幸福,在当前我们又有哪些主要的任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郭建宁教授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怎样为民?那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来适应这个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的论述。比如说“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十八洞村还提出,十八洞村的这个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讲完这段话以后,他又特别加重语气说了四个字“一诺千金”。到2020年,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完成这样一个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它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其中还不乏很多金句。比如说“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主持人康辉:

谢谢我们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那些经典,我们再度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

经典诵读环节

经典诵读人方亮: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上一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二集: 治国有常民为本

关闭

 

 

版权所有@yl23455永利官网 |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中山西路399号 | 邮编:336000 | 邮箱:ycvcxchb@163.com | 电话:0795-3204052 | 赣ICP备B2-200501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