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

2018/10/12  点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

9.jpg

内容提要

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文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欢迎大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当中,引用的这句古人的话,也就是今天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题,关于家风。

我们中国不是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而家庭的和睦、和谐,家风的良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那现在我们就请出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的王杰教授来给大家做讲解。欢迎他。

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人生天地间,我们都不是凭空而来,我们人人都有父母,有父母就有家,父母在,家就在。

家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家,家还是最小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个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同样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家与国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曾分离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国情怀、家国逻辑。

接下来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重视家庭;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第三,重视家风。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论述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主持人康辉:

刚刚的这段讲话,就是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其中总书记引用了一句我们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到的那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那这句话出自哪一部典籍?都有怎样的含义呢?现在我们掌声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就是常言,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这其实是一整套的、具有实践性的、美好社会的建设纲领。那么在这个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天下、国、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因为话说回来,个人他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结果。

在这儿呢,我们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那个小英雄司马光他沉着、勇敢、砸缸救同伴这个故事,从北宋的末年一直讲到今天。但是,我们在今天留下来能够看到的出自司马光的文字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司马光他提自己砸缸救人这件英雄事迹。在司马光自己的记述当中,在他的记忆当中,最重要的,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往事是什么呢?是青核桃的故事。

当时司马光只有五六岁,他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很多,然后姐弟两人就在一块儿玩,他们想要把那个青核桃去皮。我们知道青核桃外头那个皮其实是很难去的,司马光和他的姐姐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那个青核桃的皮剥下来。然后姐姐就很气馁,姐姐就有事走了。就剩下司马光自己,对着这个青核桃“运气”。这个时候呢,他们家有一个老仆人过来了,老仆人是有经验的,老仆人就弄了点热水把这个青核桃烫了烫,然后就把这个青皮剥下来了。剥完了这个核桃皮,这个老仆人就走了,剩下司马光,五六岁一小男孩就在那儿摆弄这个青核桃玩。这时候姐姐回来了,问是谁剥的?司马光小朋友就特别得意地仰起脸来说,是我剥的呀。然后他爸爸就把脸给沉下来了,说我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你呢,就是刚才这个过程我从头到尾都看到了,小孩子怎么能够说谎呢?因为父亲当时喊了一声,小孩子不能说谎,所以这件事情就深深地烙印在司马光的思想里边。

多年以后,司马光在一封信里边写到了这件事,他自己说,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撒谎吹牛了。不说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司马光从父亲那儿得到的教诲。诚实的“诚”这个字,在成年之后司马光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说过,诚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因为你有一颗挚诚之心,那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本着挚诚之心,以最诚实的态度对待别人,对待自己,不隐瞒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这个是司马光一辈子做人的原则。

而且后来司马光有个学生要离开老师的时候,就来问司马光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能够作为座右铭的东西?司马光想了想就说,如果你一定要一个座右铭的话,那么就是诚实的“诚”字吧。学生就问他怎样才能做到诚,司马光就说,从不说谎开始。司马光践行诚实践行了一辈子,他确实是做到了,同时他把这个美好的种子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后辈。而这颗挚诚的种子是在司马光童年时期,当他在摆弄青核桃的时候,当父亲大喝那一声的时候就种下了。

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赵冬梅教授的讲解。良好的家风培育的是美好的种子,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我觉得我们大家在一起来分享各自的家风是什么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首先请教赵冬梅老师,跟大家讲讲您家里的家风好吗?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要做老实人,而且还有不攀附权贵,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这是我父亲教给我的。同时我母亲又教给我,对人要特别热情,要能从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所以我想这是我从我父亲、母亲那儿得到的东西。

主持人康辉:

王杰教授的家风呢?可以跟我们讲讲吗?

思想解读人王杰:

要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回想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诲,在我心中到现在几十年了,念念不忘的,要诚实做人。另外一个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个就是与人为善,不要去和别人争。

主持人康辉:

谢谢。在座的同学们能不能也给我们讲讲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哪位同学愿意说?那一位戴眼镜的女同学。

观众:

我的家风就是比较受孔孟文化的影响,所以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待人要谦和有礼,懂礼仪、守规矩。

第二个就是做人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做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每一件事。

第三个就是我们家一直(秉承)着不论什么时候,在任何时刻都要坚守着善良。与人为善,也是与己为善。

谢谢老师。

主持人康辉: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在谈起自己家风的时候其实都充满了一种自豪,因为家风正是这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家风其实在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而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也在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走向。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本场的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有家庭就一定有家风。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那么在重视家庭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榜样和楷模,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景仰。打开我们的历史,有无数古圣先贤,他们秉持“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的信念,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自觉地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不朽诗篇。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也曾经涌现出了无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些感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后的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口饭做了军粮,最后一块门板做了担架,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那是保家卫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精美呈现。

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梦才能实现,才能梦想成真。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所以,对千百万个家庭来说,我们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一段论述。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应该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主持人康辉:

我们刚刚听到的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6年12月12号,他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讲的。在这段讲话里,总书记有两处用典,就是“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那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又是什么样的含义呢?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爱子,教之以义方。”这个是出自《左传》的,“方”就是道,“义方”就是道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就是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那就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我们知道,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隔了(约)1500年,可是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父母之爱。在这两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两出人伦惨剧。

在《左传》当中,说出“爱子,教之以义方”的是前卫庄公时期卫国的大臣石碏。那石碏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因为他看到,卫庄公正在以一种不符合道义的方式爱他的小儿子州吁。州吁好甲兵,就喜欢武器,喜欢舞枪弄棒,然后州吁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拨亡命之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让州吁再这样下去的话,恃宠而骄,那必然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卫国政局的动荡。于是勇敢的老臣石碏就站出来对庄公说:“爱子,教之以义方。”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儿子的话,那你应该用道义来引导他。石碏甚至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就说如果你真的想废长立幼,想立州吁为太子的话,那你现在就赶紧把这件事定下来,不能老让这个事情不明不白地这样下去。如果是这样下去的话,那你就是在害州吁,你是在自取祸患。但是卫庄公又是一个非常胆怯的人,废长立幼这样公然违背礼法的事情他不敢做,于是他就继续糊涂地爱着州吁。

我们看到卫庄公的爱是一个非常怯懦的爱,仍然纵容州吁发展自己的势力。结果怎么样呢?庄公死了之后,太子即位,很快就被州吁干掉了。那么州吁呢?他能踏踏实实地做卫王吗?州吁就被卫国人给杀掉了。两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得到好死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卫庄公用违背道义的错爱杀死了他们。

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就是像卫庄公这样的糊涂的父亲,又好像真是史不绝书,所以就有了后面这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那么这位糊涂的父亲是谁呢?这位糊涂的父亲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石虎有太子,名石宣,但是石虎更爱他的小儿子石韬。于是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就给了太子石宣和小儿子石韬以同等的机会,让这两个儿子轮流处理国家大事。他自己做一个甩手掌柜,乐得清闲。这问题就来了,石虎的这个决定就让当时的大臣申钟感到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于是他就对石虎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你不用道义爱你的儿子,那你就是害了他们。结果最终是石宣杀了石韬,然后石虎又杀了石宣,兄杀弟,父杀子,人伦惨剧,莫过于此。

为什么“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悲剧会不断地发生?因为溺爱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教之以义方”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你得分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义方”,然后你还得动脑子分析,花力气学习,你得弄清楚什么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我们必须要学习,我们必须要动脑子,必须明白“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我们要努力学习“教之以义方”,给孩子正确的爱。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赵冬梅教授的讲解。

当我们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也了解了总书记的讲话当中引用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我们知道爱其实需要学习。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怎么样能够做好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有大学问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继续请今天的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来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所以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要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咱们每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不断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就不断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着父母的影响。《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不教,父之过”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严格家教的案例。我们今天熟知的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都是古人严格家教的案例、典型。古人说的严父出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好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子孙后代。那么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论述的呢?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主持人康辉:

刚刚总书记这一段关于家风的讲话,也是在2016年的12月12号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他说到的。在这个讲话里,他也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这句话又讲出了我们培养良好家风当中的什么道理呢?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容易懂的。直译过来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一个“积”字,积就是积累的“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量变会促成质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这“余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这个余庆就是,往上说、往大里说,家庭要为国家培育栋梁。那么往一般的普通人家说,那就是这个“余庆”首先是家庭里涵养出来的和睦之气。而这个和睦之气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安心地颐养天年。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么“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殃”又指的是什么呢?往大处说,历史上的悲剧不少。杀父弑君,家庭不睦的;父子成仇,兄弟阋墙,妻离子散的。那么再往小处说,那种小的矛盾积累在一个家庭里,它会让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愉快。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地度过这一生。而我们知道,其实生命来得多么宝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最基础和最坚固的,它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底色。正直、善良、有崇高追求的父母会培养出来积极上进的好孩子;而那些好吃懒做,惯于偷奸取巧的父母就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没有上进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主持人康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还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良好的家风,这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不动产。那如果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这样好的真正的不动产,那共同支撑起来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这也正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

思想解读人王杰:

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是我们做儿女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行为习惯,家风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重视家风。

那么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等方面,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的价值。那么这些家风、家训,让他们的儿孙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那么说到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他鼓励我们,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

主持人康辉:

王杰教授刚刚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共产党员都来学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来树立良好的红色家风。那说到杨善洲同志呢,他的事迹大家非常地熟悉,他崇高的精神品格不仅体现在他的勤政为民,更体现在他的家风当中。今天我们节目现场就特别请到了杨善洲同志的二女儿杨惠兰、三女儿杨慧琴,掌声欢迎她们两位。

两位大姐好。

你好。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身边这一位是杨善洲同志的二女儿杨惠兰,这位是三女儿杨慧琴。

那我们先请惠兰大姐给大家讲一讲杨家的家风到底是什么样的。

嘉宾杨惠兰:

对于我父亲给我们留下来的好的家风,我认为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父亲怎样对待事业和家庭?他怎样看待权力和亲情?我是这样总结的。对待权力,父亲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方面,廉洁持家、甘于清贫。

主持人康辉:

其实刚刚惠兰大姐给我们讲了杨家的家风,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地正。杨善洲书记一直把大家,就是这个集体就当作自家,但是他不像有些人那样,是把大家的利益往自家拿,反而是把自家的倾囊投入到大家当中,就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慧琴大姐也有一个故事想讲给大家。

嘉宾杨慧琴:

我记得有一年正值雨季,我们家的老屋漏得不行,妈妈着急了,然后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过了几天,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三十块钱,他在信上说,“我实在没钱,现在比我们困难的老百姓还很多,你们就买几个盆盆罐罐先接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当时我很不理解爸爸的做法,现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里装的全是人民群众,他是舍小家为大家。

主持人康辉:

其实说起来可能别人都不相信,一个地委书记家里要修漏雨的老屋只拿出三十块钱。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杨善洲书记他讲过的一句话之后我们就会特别地理解,他说,“国家给我发工资了,我怎么能够只想到我的一家人”。

所以,杨善洲真的没有给他的子女、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他留下的良好的家风,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特别感谢两位大姐给我们讲了杨善洲书记的故事,良好的家风真的是你们永远的财富。谢谢,谢谢两位!

我们相信杨善洲家的家风是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它不仅会泽被杨家的后人,也更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块精神丰碑。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我们听到了杨善洲女儿谈杨善洲的家风。其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也是非常地严格,据齐心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工作非常地繁忙,但是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他还愿意花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去照顾孩子。他把这看作是天伦之乐、人伦之乐。每次晚饭的时候就是习仲勋同志教育孩子的最好时间。习仲勋同志还会单独找出时间与孩子们一对一地交谈,他把这看成是一种人伦之乐。

这里还有一封家信,是习近平同志2001年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信是这么写的:“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家风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根,家风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魂,家风是一种情怀,家风是一种积淀,家风是一种信仰,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主持人康辉:

谢谢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给我们带来深入浅出又生动的讲解。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家国情怀,为什么?因为在中华民族的逻辑当中,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所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那么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就是因为家庭建设好了,我们可以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

进入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还有共同的中国梦。那就让我们一起同心共筑起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去努力奋斗吧。

好,在今天节目的最后呢,我们再一起重温那些经典的古诗文,再次去感受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经典诵读环节

经典诵读人朱卫东:

《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安乐铭》节选·苏洵

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

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纲纪人伦。

竭力孝养父母,劬劳恩似海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上一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 下一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

关闭

 

 

版权所有@yl23455永利官网 |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中山西路399号 | 邮编:336000 | 邮箱:ycvcxchb@163.com | 电话:0795-3204052 | 赣ICP备B2-200501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