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张帆)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道路,一条是权贵私有化的道路,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同的取向将决定政府领导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起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
财新《中国改革》月刊第12期发表对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专访--《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吴敬琏表达了上述观点。
吴敬琏说,中国还走在改革的半途:一方面上世纪末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但另一方面,一些领域改革的大关还没有过。目前的半市场、半统制过渡体制,从建立之日起,就出现了“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的“两头冒尖”状况。
(1)从好的方面说,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框架的初步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促使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然而另一方面,目前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主要表现是:国家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吴敬琏认为,这种过渡体制建立后,出现了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使过渡性的体制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吴敬琏称之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蜕变为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畸形体制。
吴敬琏指出,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世纪之交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两种前途摆在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道路,一条是权贵私有化的道路,中国面临严峻的选择。
吴敬琏说,不幸的是,这两种前途的争斗愈演愈烈,正确的一方并不占有优势。而“左”是对“右”的惩罚。贪腐的盛行使力图恢复“全面专政”旧体制的极“左”力量,能够蛊惑对贪腐怀有正当义愤却不明就里的人们,追随他们去反对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
这样,就使我们站到了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同的取向将决定政府领导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起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