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超)今天上午,北京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介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正在研发,预警系统建成后将与地铁轨道联网。
本市目前有33处避难场所,十二五期间,每年每个区县将建立1至2处避难场所,还将研究在坚固的场馆、学校操场等建立避难场所。
据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大部分地震还不能做出准确预测,预报的难度在于短临地震不容易预报。
本市利用测震台网进行速报,在地震发生后两到三分钟内可以给出初报,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8分钟内给出正式结果。
记者获悉,本市已经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包括地震速报、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等。
地震短临预报还在探索中,中长预报水平要高些,主要是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地震评估。
十二五末,本市地震监测能力优于1.0级,届时本市对于震级小于1.0级的地震也可以观测到(一般2.5级以上才能感受到)。同时,震后10分钟内给出地震烈度预报。
目前,日本、美国等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或地震波传播时间差发出告警,及时关闭核电站等。
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已经立项,处于研发阶段,预警系统建成后,将与地铁等轨道交通联网,一旦有地震来临,将及时进行刹车停车处理。
这样,当地震波还未到达就可以及时通过联网系统关闭地铁等轨道交通。
据悉,本市城区建筑是按可抗地震烈度8度设计的。十一五期间开始校安工程,对学校抗震加固,计划今年完成校园抗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