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微”路径

2014年12月25日 15:36 佚名 点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今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广大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塑造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我们要精心谋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高度认同之的正能量当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紧跟时代创作出壮丽的人生诗篇。

一、新媒体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利器

首先务必厘清“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当下属于新媒体者——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1]学生是目前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群体,占比达26.8%。网络日渐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网络新一代”的“主力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始终充满了新媒体元素。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移动互联网将网络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每个角落、每个时段,这给他(她)们展示个性提供了良好平台。大学生的新媒体表达和思想的移动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

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3]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无疑将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任;换言之新媒体乃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所谓有效的工具,即利器是也。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

分析掌握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深刻影响,是加强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依据。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天之骄子”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选择偏好明显地对其政治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带来拓宽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渠道、激发莘莘学子政治参与的热情与加快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等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探研内中的正能量与副作用,具体可从新媒体选择偏好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人格塑造三方面产生的双重效应来剖析。政治认知模式从单向主导向多维互动转变,但容易引发政治认知的偏差;政治参与方式从社会动员向自发参与转变,但容易造成政治行为的失范;促使从传统政治人向现代政治人转变,但容易导致政治人格的异化。[4]

对此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辩证的思维、开放的心态看待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深刻影响,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兴利除弊、网为我用。

三、“中心”、“主客体”、“平台”和“手段”呈现出四大变化

我们须直面高校党的建设的四大变化,方能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

首先,党建工作“中心”变化。围绕中心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这个“中心”指的是什么呢?过去该“中心”指教学科研,现在的理解“中心”即人。高校党建工作以高科技、高知识的“人”作为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凝聚人的智慧、知识、力量,通过改变“人”的观念、理念、精神,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搭建“人”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制定“人”的行为规则,营造有利于“人”的潜质、潜能发挥的生态和校园环境,让教育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第二,党建工作“主客体”变化。传统思维理解高校党建工作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现在理解师生互为主客体,现代教育要求变客体为主体、变理论为实践。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党建工作“平台”变化。传统大学校园课堂是主阵地,教材是教科书、报告会是主渠道转变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十大平台,思想引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精英励志、创业就业、职业规划、心理咨询,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搭建的十大平台具有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在平台上,大学生可模拟可互动可交流可创意,学生可以施展才华、张扬个性,何乐不为。最后,党建工作“手段”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大学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餐厅、宿舍、校园、社区和家庭联为一体,构成虚实交错、相互联系的立体空间,自媒体、多媒体的快捷和方便使学生成为新技术的体验者、使用者和发现者,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同时,也在编辑、重构新知识,发布、传播新信息。[5]

四、应用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须去“三化”,力避“硬灌输”

所谓去“三化”,是指去简单化、去内部化、去短期化。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者说自觉践行,必须改变思想教育方法,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去简单化甚为关键。不能把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高校的“独家专属”。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合力完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解决的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6]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成理论灌输,主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但两位并不主张教条式地“硬性”灌输。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硬性灌输明确提出过批评。恩格斯晚年对“硬灌输”的批评启示我们:育人好比种庄稼,农人是“帮助”庄稼生长,而不是代替庄稼生长,更不能拔苗助长。要避免“反复地咀嚼一些大家早已知道的东西就够了的简单化、形式化的教育”(列宁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模式、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灌输”的实效性。[7]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尔后自觉践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五、搭建可视、可读、可感、可交流的载体平台

调研乃是“预科”,因为没有调查就无话语权。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是推动决策科学化的关键,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是我国目前6.4亿网民和逾5亿手机网民的绝对“主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根据调研目的和实施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探索运用网络问卷、网络投票、网络讨论及网络观察等形式,面向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研。[8]

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新媒体宣传载体现已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可视、可读、可感、可交流的载体平台。[9]

——尊重大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托微叙事平台,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有的放矢、入情入理的解释,从而使核心价值观更富有时代性、立体感和生活气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及时答疑解惑,增进双方互动,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完课就走”的弊端。

——学生支部建设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在网络微叙事平台下,支部可以实现由实体到虚拟的转变,可以考虑建立微信“支部圈子”、QQ“支部群”等,学生党员沟通交流将更为方便及时,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会更强。

——既可以召开面对面的党员交流会,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开展虚拟会议或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质量。还可以通过支部微信群进行民主生活会,以收集支部所在班级或年级的群众意见建议。[10]

——组建共青团组织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全力做好共青团网络宣传引导工作。众网络宣传员要扮演好网上正面声音——核心价值观等的“放大器”、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器”、网上负面声音的“消减器”,争做网络环境的净化者、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网络文明的建设者。[11]

——在通过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中,加强舆论监测与引导,坚守或重塑大学精神,为高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网络舆情就像保险,关键时刻才体会到重要性。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监测不仅仅是技术,更应该演化成为公共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大学校园,为了让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大学生党员群体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91.

[2]王鹏.当代中国青年的“网络新一代”特征.北京日报.2014-04-21.

[3]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2014,(4):13.

[4]贾亚君.论新媒体选择偏好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双重效应.中国出版,2014,(2)下:66-67.

[5]王玲.高校党建工作改革与创新.学习时报.2014-03-31.

[6]蓝晓霞.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问.中国青年报.2014-06-03.

[7]易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3,(3):25.

[8]赵扬.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108.

[9]侯静.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认识.红旗文稿,2014,(3):32.

[10]周聚.网络微叙事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新探索.光明日报.2014-05-15.

[11]李立红.共青团网络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国青年报.2014-05-29.

注: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的研究成果。

(作者邓涛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徐晓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上一条:北京高校思政课建设现场会召开 下一条: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湖南职教应对慕课来袭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yl23455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