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2年11月22日 14:46 佚名 点击:[]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那么,我们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哪些差距?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不断缩小差距,最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呢?

我们距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全面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是其主要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从这段阐述中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轮廓和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是基础。过去近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从2008年开始,受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行趋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解决遥遥无期、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给中国经济环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为维护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协调、平衡发展的社会。全面小康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同步提升。以城乡差距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427元、6778元,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文明的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农民,而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教育,但当今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及边疆地区的教育基础仍十分薄弱,需继续大力提高和改进。全面小康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致力于建设绿色的生态文明社会,提升全民的生存环境。然而中国的各行业中仍大量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现象,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不够。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近10年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相关法律政策措施仍不健全,社会矛盾也进入高发和频发期。社会中仍存在破坏民主、践踏法律,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不良现象;社会公平正义时常遭遇困境,社会诚信危机不断加深,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幸福的社会。只有全民普遍认同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而民众生活水平及质量提升带来的幸福指数的提高是全民认同度提升的重要参考标准。全面小康要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的要求。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住房体制等仍不健全不完善。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创新的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进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虽然我国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国现阶段整体创新能力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仍较少,仍未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及社会环境氛围,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民主的社会。我们建设的小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人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等活动的渠道和方式仍不健全,甚至较为缺乏,甚至存在压制人民群众合理呼声的现象。适应新形势,社会主义民主的提高显得极为迫切。

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未来8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冲刺阶段。应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各方面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要义是发展,应继续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应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升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差距。更加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加快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断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通过科技提升和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对经济运行的掌控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调动市场的积极因素,提高市场效率。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合理利用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掌控能力。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打破垄断,创造有利于平等竞争的环境。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发挥政府作用,合理调整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倡导社会和谐价值理念,提升全民信仰认同度。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切实的民主权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提高政府信用和形象。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扬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提高全民的价值认同度,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创造思想价值基础。

上一条:习总书记三个“更加”为全党上好“第一课” 下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yl23455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