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不走过场

2011年11月29日 16:25 佚名 点击:[]

从城镇到农村、从学校到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检验自己校园生活知识的积累,零距离接触火热、真实的社会。他们拿出心灵的相机,调好实践的焦距,为自己的人生记录下珍贵的瞬间。然而,热闹的社会实践背后,大学生又收获了什么?

武昌理工学院今年在学生社会实践上“很较真”。今秋开学后,校方对2009级和2010级5709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测评。测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看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是否够30天,二是检查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近日,该校暑期社会实践情况的测评结果出炉。据统计显示,2178名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这约占测评总人数的40%。负责测评的教师崔清介绍,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时间上未达到30天,有的是在内容上弄虚作假,“甚至还发现了一模一样的社会实践报告。”

“这些学生如最终不能获得这方面的学分,将会影响其正常毕业。”武昌理工学院规定,暑期社会实践学分与毕业挂钩,此次不合格的学生可在明年暑假重新进行社会实践并参加补测,如果补测仍不及格,需参加毕业前的清测。

四成学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

既可以是组队社会调查,也可以打工、实习,还可以创作作品、上考研辅导班,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但仍有四成学生社会实践被判不合格。

该校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小左(化名)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就被学校判为“不合格”。记者在小左提交的报告上看到,实践证明上的实习单位的公章是“某超市”,而实践报告中写的却是“某建材市场”,实践证明与实践报告内容不符,被判为“不合格”。

后来小左向学校提交了测评复议,并重新提交了实践报告。但是,报告的内容只是把原来实践报告的建材市场换为实践证明中的“某超市”,结果仍被判为“不合格”。最后,小左最终承认是作假,只好明年暑假参加补测。

武昌理工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邓万明教授说,暑期社会实践测评不走过场,是该校在推进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任务中的一项具体举措。“如此大规模地测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尚属首次,以后会不断完善测评模式,对有异议的学生会考虑重新测评;如果复议还存在争议,则要进行答辩。”

据了解,该校为了促进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采取将素质学分制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还安排专门教师予以指导,拨出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只要学生假期有事可做,不虚度光阴即可。”该校学工处处长王海涛介绍,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范围划得很宽,既可以是组队进行包括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是打工、实习等“体验式”的社会实践,还可以是作品创作、读书、上考研辅导班等“学习创作型”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独立进行,也可以组队进行。

暑假社会实践,并不是只对到外地调研、打工等有效,即便是在家务农也算。该校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杨健,因在深圳找暑期工未果,便返回了湖北监利的农村老家。今秋开学后,他提交的以假期在家帮父母干农活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顺利通过了测评。他说,班上同学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作为农村的孩子,他选择帮父母干农活。

该校团委副书记南小烈告诉记者:“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既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也能避免实践变得形式化,一举多得。”

据了解,该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需进行两次社会实践,可获得4个素质学分。专科生至少进行1次社会实践。学校对重点团队项目予以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学校以往每年都有10个左右的团队项目获得经费支持,每个团队可达2000元。各学院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将重点扶持3到5个院级重点项目。

是锻炼还是走秀?

学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卖水发传单是不是太没有技术含量?在吸引媒体关注的同时,也有人质疑是锻炼还是走秀?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开展暑期实践,初衷是让常年呆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深入实际生活。暑期实践也确实锻炼了莘莘学子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让校园教育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金黄的烤红薯、碧油油的清炒苦瓜、白嫩嫩的豆腐花……暑期,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编写出了“红色食谱”——在美食名称旁,除了配以光鲜的图片外,还注解了相关的制作工艺和革命故事。

该校暑期实践活动队队长曾梅介绍,他们食品科技协会暑期实践团一行8人,先后参观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故居等19处革命纪念地,从中网罗了33种革命菜肴,整理而成红色食谱。“编写‘红色食谱’,一方面是希望能推动红色旅游地周边餐饮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希望弘扬勤俭节约的革命作风。”队员舒翔说。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是另一所丰富而深奥的大学,而暑期实践正是一个预演的舞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但面对实践,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人,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生活真是很不容易,现实很残酷,但庆幸的是我能提前体会这种残酷。在西安的7天里,在一次次的挫折和艰难里,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我此行最重要、最宝贵的收获。”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0级学生于蕊在参加了该校团委开展的“暑期异地生存体验”活动后最深的感触。

“100元钱生活7天,而且还是集体生活,这怎么能称得上考验?”“这些学生是不是在为自己和学校作秀扬名?”“学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大学生以卖水、发传单的方式赚钱是不是太没有技术含量?”由于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活动一开始就遭遇了质疑。

“我一开始感觉特别委屈,后来大家觉得面对各种声音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蕊的队友郭元翰说,他学会了如何面对质疑。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各高校以学分制明确规定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每年综合测评上适度加分,后期的实践表彰与奖学金评定甚至与保研挂钩。相关制度导致许多变相的实践形式涌现。

另外,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高校在审核实践提案上把关不严、实践组织方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实践地前期沟通不够等,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没啥太大收获,只是锻炼了胆量,但与期望的相差太大。”华中师范大学的胡新(化名)曾参加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但在胡新看来,活动的形式化让这次实践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意义。

胡新说:“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文化水平限制和观念的差异,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问题也不怎么重视,而且暑期正值农忙,哪有时间和我们讲这些,更别说对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有透彻的了解。”

对此,部分高校教师指出,时间长短与实践效果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暑期社会实践只是一个开始,在建立联系和取得初步了解后,日后的持续实践才是关键。

“出去玩的目的大于实践的目的,我对社会实践本身不是很感兴趣。”在一些高校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只是走走形式,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至于实践报告,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为了争取拿到学分。

大学生如何真实践

培训实践队伍,加强资金支持,完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绝不只是书本知识。”这是参加社会实践后大学生的共同感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没去过农村的城市大学生,现在走进了革命老区,感受真正的红色文化;从前在与人沟通、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实践之后,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观。

然而,功利主义无处不在,“看起来很美”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存在瑕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告诉记者,现在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太多的“功利性”。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联系媒体,试图夸大报道来赢得关注。

他说,有些学生甚至实践还没开始,实践成果连影子都没看见,就紧锣密鼓地联系媒体。学生们常常会同时与好几家媒体联系,并随时将有关实践活动最新情况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实时传给记者,尽最大可能获取关注度。

武汉某民办高校一实践队队员告诉记者,能不能在媒体发表新闻关系着实践队伍是否能评上省优秀实践队,对学生评干评优也有影响。在社会实践效果难以评定的情况下,媒体宣传成了一个重要指标。

该校一位高校辅导员还表示,在学分、评优的诱惑下,学生急于寻找媒体宣传带有功利色彩。但社会实践形式大同小异,内容难创新。学生为了吸引媒体目光,会尽力寻找新的实践形式和内容。

“重视形式,忽视内涵;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准备不够,止于表层;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是一些学者对时下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评价。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据了解,实践活动受到何种级别的媒体报道加多少分,在评分明细中都有详细对照表。媒体报道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观的加分,老师也会对项目刮目相看,整体印象就不一样了,有的学校还纳入必修学分。在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暑期实践很可能沦为一场场不断寻找噱头的走秀。如此一来,学生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实践队伍以社区或村为大本营,开展社会调查、体验生活等活动;或是在街头进行调查采访,为福利院、市民等群体组织活动、演出。这些实践内容几乎年年相似,有所创新的实践团队少之又少。

同样,资金对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也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据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资金一小部分是向学校申请补助,剩下的大部分由队员自行解决。许多实践团队通过事先联系好当地政府或企业,解决住宿等一部分难题。尽管如此,资金的匮乏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难题。多数高校团委工作人员表示,学校设置的专项资金本身就有限,加上团队众多,僧多粥少,很难保证“队队脱贫”。

“如何提高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如何避免这种出于良好初衷的活动流于形式,这是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是不少老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武汉大学团委负责人指出,一般情况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专业知识培训应当由各个学院负责,但是由于临近期末,指导实践的教授一般比较忙,加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期筹备时间紧,很多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都没有经过相关专业技巧培训,导致有些实践走过场。

他认为,要切实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对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进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是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资金支持,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学生也要端正自己的主观动机。(记者程墨实习生徐世兵)

【亲历者故事】

社会实践让我的生活更丰盈——一位大学生眼中的社会实践

支教之前,李盼也见过别人支教,有时候只是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给孩子们讲了几天课。“可能成了变相旅游。”李盼说,自己支教后深有感触:“不是上了几天课就能表示自己实践了,就说明自己献爱心了。”

李盼是西南石油大学2010级研究生,从去年起,她开始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且拖乡、则约乡支教。支教带给李盼的是“大气”和“另一片视野”。“队友的合作,和孩子们的交流沟通,都让我很有收获。”李盼说。

不过,在外人看来,李盼也变“小气”了。以前李盼买东西看上就买,但是支教之后,李盼对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总是说服自己:“这还不如给孩子们买点书呢。”这种转变,源于一封信。有一次,支教学校的一个孩子给李盼写信,但是没有贴邮票,而是让第二批支教队队员带了回来。这个孩子在信中写道:“姐姐,你能不能给我多寄几张邮票?我们这里买不到邮票。”一张邮票的期盼,让李盼心酸了很久。“可以节省的,为什么不能节省下来给孩子们?”李盼说。她现在还和四五个孩子保持着通信联系。

“公益活动让我的生活丰盈了很多,也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李盼说。

社会实践让李盼在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盼望:“如果能有更多的经费支持是最好的。”2011年的暑期支教,她所在的支教队17人支教15天,车费、饭钱、住宿等费用花了3000多元。他们通过义卖的方式给孩子们买书籍、文具。最后在“萤火助学”公益组织争取到2600元的报销,其他400元是队员平摊的。钱不多,但是李盼想,如果能多一些资金,就能多给孩子们买点东西了。

李盼也见过一些不重视社会实践的现象。“要盖章很容易,一些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了走形式。”李盼说,“大学和社会还是有区别的,社会实践只有真正实践了,才会感觉收获很多。只有真正体验了实践的环境,才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帮助。”(记者张春铭)

【相关链接】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

在欧美一些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通过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重视专业实践活动

在欧美许多大学,专业实践或实习大多是正规的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学分。美国有的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到联合国旁听席上“听课”,学经济的可以去华尔街实习。在其他一些大学,学历史的要去档案馆、博物馆见习,学法律的要去立法、司法机构见习,学政治的要在政治机构或公共决策机构工作见习。

2.把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欧美大学对于传统教育的重大改革之一。学生自治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学生通过学生会、学生自治会等学生团体的形式进行自我管理,学校一系列正规制度的制定、非正规措施的实行等都需要学生参与,如学校的招生方针、评聘教师、课程设置与内容等。在维也纳大学,学校的学术评议会和选举校长的投票人也是由教授、教职工与学生各占1/3的比例组成。总之,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决策已成了一项正式的制度。

3.重视社会服务对于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韩国,汉阳大学、同德女子大学已将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每学期安排48个学时左右,大学生必须在孤儿院、养老院等场所从事服务工作,工作单位就诚实性、自觉性与工作态度等指标加以考评并给学分。在墨西哥的大学,也开设了类似的社会服务课,并作为必修课进行考评和记录学分。

4.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在国外高等院校中,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得十分广泛。在日本,许多大学课外参加工作的人数比例高达89%。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父母和政府经济资助能力有限,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西欧及日本,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与自主要求非常强烈,很多年轻人认为满18岁以后如果一味依赖父母的资助或政府贷款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他们认为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赚取学费与生活费,然后才是通过工作了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勤工助学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性方面也会让学生受到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山东大学报)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3日第3版

上一条:中外职业教育差距在哪里 下一条:西南林业大学:“做好事”成为校园流行风尚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yl23455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