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仁智统一是孔教儒学的核心价值

2011年03月24日 10:29 佚名 点击:[]

本文作者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汤恩桂

孔子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思想的光辉,超越时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对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集中华文化之大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将中华文化的精华浓缩在《论语》一书里。《论语》其实可以说是全人类的圣经。孔子建立起人类思想最完整的体系,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仁学、人性理论、认识论、中庸论。在孔子及历代儒家那里,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仁作为五常之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范畴。同时,在“五常”之中,“智”也是个重要的范畴。本人认为,“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青年精神。

儒家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既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周易·复卦》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朱子说:“仁者,天地万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

儒家认为,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仁”作为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仁是内涵,借“心”之“觉”而显发。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通过“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觉”还表现为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远流长。朱子云:“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朱文公文集》)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这样的爱才具有伦理价值。

儒家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科学与民主,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位请进来,本人非常赞同。但是,他们把科学与民主同传统礼教、传统道德对立起来,特别是同孔子儒家思想对立起来,即是错误的。那些从来不读《论语》的人,或者抱着政治偏见的人,听信了陈独秀的话,没有加以认真分辨,以致谬误流传,贻害子孙。其实,孔教儒家早就有“选贤任能”的民主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孔子是“仁”的代表,也是“智”的化身。孔子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为的教育家。孔子最早设立“私学”,聚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使平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提出了系统的儒家教育理论。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人类历史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孔子由此而成为万世师表。

儒家非常重视科学实践,《大学》有句名言:“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南宋朱熹将格物致知误解为:“即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机,是致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到客观事物的本身中去研究,通过时间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论语·子路》讲:“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被人曲解为孔子鄙视劳动人民,轻视实践,轻视科技。其实,孔子的意思是,士、礼、工、商应是社会的分工,当政者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必亲自从事耕作,以免自己的分内之事受到影响。孔子的主要使命不是培养种田能手,而是培养一批具有崇高道德的拯救社会的贤人君子。北宋邢邴《论语注疏》也说:“夫礼义与信足以成德化民,如是,则四方之民感化自来,皆以利器背负其子而至矣,何用学稼以教民乎?”孔子反对学稼,因为他对樊迟有特定的要求,他要将樊迟培养成治国平天下之才。

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真正的孔子儒家思想非但不是科学发展的障碍,而且是科学发展的积极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中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在17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儒家复兴的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自清朝后期淡化儒家仪礼,及后来五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子儒家思想之后,中国产品占世界GDP的比例由33%不断下滑至约5%。从横向对比来看,尊重孔子儒家思想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港台地区,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祖国大陆在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时期,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上一条:(敬业奉献)贾克玖:生命因奉献而崇高 下一条:新时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规?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yl23455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