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准确理解高校德育工作首位原则。德育是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主要标准。强调德育首位是在育人中德育起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的作用。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身体、心理旺盛发育和健全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的养成阶段,对于新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这段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德育发挥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德育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德育功能也随之由单一向多功能变化。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同时德育具有经济功能,它不仅决定智育的方向而且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影响学生学习和成才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以一定的人生观和人格内涵将知识和能力作用于社会实践。德育还具有文化功能,创设文化环境,繁荣校园文化。德育要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人的思想观念层面上促进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变单一型教育为复合型、开放型教育,新时期,新形势应充分发挥德育多种功能。正确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能力、心理、态度和谐发展的一代。
全面推进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应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成才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抓住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疑点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课内课外两个渠道畅通,内容上相互呼应,环节上相互衔接,方法上相互渗透,形成课内系统教学与课外实践深化的有机结合。
学科教学渗透到位。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形式,同时通过教师对科学知识所蕴含的价值层面的挖掘,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渗透和贯穿德育的内容。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学校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这一说法清晰地区分了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的职业工作特性及其不同要求。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了解学科历史、学科方法论、学科的社会功能及其伦理标准,培养对本学科高度热爱的情感、信念。
校园文化影响到位。课程运作的实质是文化传承过程,显性课程传承的主要是主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学术性——提高学力;隐形课承传程的主要是学校亚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非学术性的情感、信念、价值观——完善人格。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在构建校园文化时要充分考虑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依附性和潜隐性、差异性和愉悦性、影响效果的弥散性、持久性等特点,围绕教育目标,确定体现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学风、校风建设,提高品位,完善人格的隐性的主流文化或叫做主隐文化,通过一条主线建设优良的隐形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教师的示范作用到位。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榜样的激励,环境的熏陶,活动的暗示和实践的体验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受到教育。其中,教师的影响仍然是最重要的,我们提倡教师要“以行垂范,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调查表明,不管是专业知识的获得,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教师的影响都是第一位的。
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到位。“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一般要经历知不知,信不信,做不做三个阶段,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和做不做的问题。德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教育对象能够躬行实践、自觉笃行。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和行为规范训练,将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学生科研实践等各种社团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扶植,在开放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到位。学生工作应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把教育、管理、服务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功能体系,包括价值引导、素质测评、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学习指导、科研指导、创新指导、个性发展指导、勤工助学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咨询等。德育应寓予教育、教学、服务、管理各项活动中,应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物质保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