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7年7月18日教育部领导在第三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指出:“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特别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应该对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评价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此,课题组设计制作了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查问卷,于2009年1月至5月,按照不同地域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所大学,包括综合性大学、文科特色大学、工科特色大学、农科特色大学等,即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农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35份。下面简要介绍统计后的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坚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不少学生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分析一些重大问题。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赞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学生占67.0%,选择“说不清”的占24.3%,还有6.8%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这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学生思想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当问到入党动机时,25.2%的学生认为是出于“信仰共产主义”,19.4%的学生认为是“增强就业竞争力”,6.8%的学生认为是“谋求仕途发展”,7.8%的学生认为是“随大流”,32.0%的学生选择了“暂无入党动机”;47.6%的学生不同意“只要有道德有事业,没有信仰的生活同样可以是无缺憾的”,29.1%的学生表示“同意”,21.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2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61.2%的学生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27.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45.6%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7.6%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极个别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逐步走向趋同”的问题,选择“同意”的占29.1%,“说不清”的占34.0%,“不同意”占35.9%。经过了解,不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非常模糊。65.0%的学生选择“不同意”,“只要我个人事业发达,不管实行什么政治制度都可以”,选择“说不清”和“同意”的学生各占16.5%。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将自身的发展与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在回答“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的了解程度”时,选择“清楚”、“比较清楚”的学生共占77.6%,还有19.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对于“目前私营企业发展状况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吗”的问题,67.0%的学生认为“不会”,19.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13.6%的学生认为“会”,这表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少数学生表现出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对待普世价值,选择“同意”的占16.5%,“不同意”的占5.8%,选择“没听说过”和“说不清”的学生两项合计高达77.6%,经过进一步调查,选择“同意”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实际上对“普世价值”一知半解,作出了片面的选择。
3 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充满信心。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2l世纪,更应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你认为爱国主义的体现”问题,同学们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是: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4.3%);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23.3%):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服务(13.6%):热爱社会主义,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1.9%)。对理性爱国方式选择“努力学习和工作,报效祖国”的最多。
4 关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1.3%的学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表示“十分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他们拥护改革,追求创新,充分肯定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多数大学生认为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增强经济实力、解决民生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认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腐败问题。26.2%的学生认为要提倡雷锋精神,23.3%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要提倡,但要在先确保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个人价值方面,66.0%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中可以推行的学生占41.7%,认为“自己能做到,但不能在社会中推行”的占27.2%,认同但做不到的学生占26.2%。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认可创新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等方面有所欠缺。
5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处理公私关系的态度,36.9%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公私兼顾,26.2%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先公后私,其它选项从高到低依次为:视情况而定,先私后公,大公无私。当代大学生非常看重自我奋斗和自我发展,75,7%的学生认为未来求职竞争主要凭借个人综合素质,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主要凭借各种社会关系、父母地位或金钱开道等。对个别高校论文造假事件,73.8%的学生认为“学术腐败应坚决打击”,12.6%的学生选择“司空见惯,不以为然”,选择“为个人名声地位,无可厚非”和“说不清”的各占5.8%。对考试作弊的态度,48.5%的学生认为“可耻”,46.6%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73.8%的学生将艰苦奋斗理解为具有珍惜资源及知难而进的精神状态,极个别学生认为艰苦奋斗会损害个人正当物质利益或说不清。
6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状况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肯定态度。73.6%的学生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7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教育,多数学生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具有帮助作用,但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一般”和“不强”的学生高达94.1%,希望教师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54.4%的学生认为理论脱离实际,15.5%的学生认为教学手段落后,还有14.6%的学生根本不想学。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评价,73.8%的学生认为科学全面或较科学、较全面,25.2%的学生认为不科学、不全面。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的高达67.0%,选择互动式的仅占14.6‰选择研讨式的占9.70%,选择其他的占5.8%。
二、大学生价值观方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六个方面调查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学生党员、大三学生的价值取向明显比非党员学生、低年级学生更加积极向上,这说明系统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及党团组织的学习培养,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和扭曲,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甚至出现偏差
调查中选择“不清楚”的选项较多,有的比例还较高,说明一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矛盾和困惑。例如少数学生的价值取向以自我为中心,割裂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政治观念淡化。
2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
在政治信仰上,虽然有很多大学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因具有共产主义信仰而要求入党的学生较少,不少学生的选择倾向于实惠、有用。一些学生尽管表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暂时没有入党的打算,出现了知行不一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和集体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巨大影响力,比较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价值,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
3 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没有将其上升到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去认识,在教学中对相关内容一带而过。同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多,如有的教师本身对“普世价值”不甚了解,担心讲不清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正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了解、讲清楚大家所关注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让学生明辨是非,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亟待增强
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并不认为没有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应当进一步拓展,改革教学方式,澄清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确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外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 在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讲授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是一个由多种具体内容所建构而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指当代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内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决定多样性;多样性处于被支配地位,体现主导性,是为主导性服务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实现对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满足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最高层次的价值准则,具有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的作用,能够统摄并支配社会主义其他价值目标。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系统化、明确化、规范化,而且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的全过程具有统领作用。
2005年2月,改革调整后的新四门课,从根本上说,是由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有主导性的本质内容所决定的,各有自己的特殊定位和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概论”课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纲要”课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基础”课注重规范性和实践性。作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四门课各有侧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我们不仅应当十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四门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而且应当充分认识到并突出其主导性作用。结合各门课的特定目标和内容,具体地展开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门课包含的内容都十分广博和宽泛,在讲授中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这样使课程教学具有主线和凝聚力,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内容繁多而无法把握或者内容重复而枯燥乏味。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又要以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价值观状况为现实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似乎自身不需要提升主体性。事实上,教师的主体性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增强。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个前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中,才能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学全过程。其次,研究构建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主体教学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能否从理论层面提升到实践操作层面,需要研究创设从理论到实践这种转化的条件。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以自身的言行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积极健康的人格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的接受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核心社会价值,维护的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个人的短期需要和利益有一定矛盾,需要教育个体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道理。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大学生客观上既有群体共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思想教育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个性特征、接受心理、发展需要、生活阅历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双向的交流方式。最后,在讲授中选择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案例或国内外时事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社会生活中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回归生活,从学生生活中体验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明确行动方向,关心学生成长,使学生经过自己动脑反思之后接受理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低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根源之一在于脱离学生实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辅之以现代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所运用,促使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
精心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活动载体的作用。人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寓于实践活动中,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比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会,受到教育,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视现代传媒载体的作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报刊、书籍,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等,网络载体作为继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发展十分迅速。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要根据“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如建立优秀德育网站、针对热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大学生思想观念网上调查、利用网络开展咨询服务等。同时注意引导大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和提高其网络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向、内容、重点和原则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我们要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