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颁奖典礼上,由闽江学院打造、代表福建参赛的校园剧《青春起跑线》以非艺术类院校第一的骄人成绩,获得了“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这也是中国校园戏剧的最高奖项。
一批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演员,用本色、质朴的演出,征服了全国的观众和评委。更重要的是,一部校园剧的成功,反映出闽江学院在高校人文教育改革方面的思路与尝试。
文化育人的潜在力量
《中国教育报》这样评价这部戏:“《青春起跑线》以其真实自然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记者看到有些女生在悄悄擦眼泪,剧中人物打动了她们,在这里她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来自心底的感动呼应着舞台上一幕幕场景的切换……”
剧中的项尚是个贫困生,遭遇不幸的他却依旧对人生充满感激,愿意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给需要帮助的人。项尚的原型是闽江学院2005级学生吴立斌。吴立斌出生在永安一个小山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闽江学院,在学期间品学兼优,却不幸罹患脑瘤。去世前,年仅21岁的他立下了无偿捐献眼角膜的遗嘱,让两个盲童得以重见光明,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大学生,并被追授为“福建省优秀大学生”。
残疾女孩婷婷是剧中另一个感人的角色,其原型是闽江学院管理学系的李清镲同学。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不能行走,学校为他在学生楼提供了一间宿舍,让家人和他一起居住。李清镲身残志不残,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始终对社会怀抱感激。2008年,他拿出自己的奖学金为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献上爱心。
吴立斌、李清镲的成长经历,体现了文化育人的力量。闽江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推进人文教育,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激发师生创造力、凝聚力,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青春起跑线》正是闽江学院的一个成功尝试。
中国的校园戏剧,曾经培养过李叔同、田汉、夏衍、曹禺等文化巨人,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参加演出的学生而言,从创作、排演到得奖,3年多的时间,几乎贯穿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涯,而每次排练,每场演出,他们都有新的感触和领悟。
锐意进取的大学精神
《青春起跑线》的成功是闽江学院师生“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这种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部戏是不折不扣的“闽江制造”:编剧马文正是闽江学院客座教授,导演王芳是闽江学院校友,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副院长邹敏华担任艺术总监,背景音乐原创作者是年轻的音乐教研室教师陆徽,演员全部都是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在校大学生。由一个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青春起跑线》,得到了外界的高度评价,作为福建高校的唯一代表,被选送参加中国戏剧节这样一场高规格的艺术盛会。
蔡继琨音乐学院是今年4月刚刚由原闽江学院音乐系与原福建音乐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这所以爱国华侨命名的公办二级学院,拥有一批年轻而高素质的教师和富有理想与艺术气息的大学生。在成立不足半年的时间内,就成功排演了《青春起跑线》这样一部大型校园剧,并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光彩,充分展现了他们蓬勃的朝气和争创一流的斗志。
实训教育的改革成果
《青春起跑线》一剧的表演水准,上海戏剧学院的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小演员们的念白、形体的动作都可圈可点,很多地方都有专业的水准。”但事实上,这些学生演员们都不是表演专业的。当初导演对他们的要求是,用“原生态的表演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2009年7月2日开始排练,到7月10日首次完整演出,学生演员们在短短8天时间内基本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演员的蜕变。这种快速成长与他们长期接受实训教育的经历分不开。
秉承“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办学理念,闽江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尤其是福建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胆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习实训教育。最近,闽江学院又与福建省外贸中心集团签约共建外语教学实习基地,而这只是该校200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之一。通过将实训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闽江学院培养的大学生不但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而且对社会和市场有相对明确的认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与此同时,学生的专业特长也在演出中频频出彩。如剧中林菲的扮演者马令晓同学是学声乐的,还参加过青歌赛,剧中她用一曲《猫》征服了观众;严冰的扮演者张锐如泣如诉的长笛独奏将剧中人的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春起跑线》一剧的成功实际上是闽江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2002年组建以来,短短8年时间里,学校在党建、思政、教学、科研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办学理念与实践的探索方面走在省内新建本科院校的前列。同时,学校在闽台合作、产学关联、公办民助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格局,为福建高等教育“先行先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