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 凸显特色 校企合作 打造品牌专业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品牌专业是指经过多年专业建设积淀,具有深厚底蕴,为其他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被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广泛认可的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应解决“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人才的社会效应”三大问题。高职院校打造行业品牌专业,可以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吸引更广泛的生源,提高学院知名度,保持专业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和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目标定位准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项计划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陕西工院各专业均由校企双方人员参与组成课程开发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共同研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和建立试题库(试卷库)。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领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及学习情境设计。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指导下,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四项计划,构建了更具科学、完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五大环节阶段递进,组成教学实践训练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点。在“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过程中,以学院和企业作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双向辐射线,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组成实践训练的五大环节,体现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的阶段递进规律,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用的技能实训系统。
“工学六融合”凸显办学特色,锻造骨干专业
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陕西工院充分依托8个工程训练中心、校办工厂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工学六融合”是完全渗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陕西工院在教学中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积淀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与工厂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申报6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2项国家行业标准(磨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增强了校办工厂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学院为校办工厂建成了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车间,让学生足不出校就零距离接触企业真实工作,并接受企业文化和环境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使学院办学特色愈加鲜明,专业基础更显雄厚。
“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校企合作构建专业建设科学体系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陕西工院对接装备制造业、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实现产业、行业、企业三结合。其中,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根据学校实际,探索出“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国家级、省级、院级三层并进的学院专业建设总思路。根据行业需求,优先发展潜力专业,重点发展骨干专业,适度发展基础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培训型专业,培养满足装备制造业不同领域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托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全国百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9年2月到8月,该专业有150名学生在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探索了柔性顶岗实习新模式;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设立“安松订单班”,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提高技能。
材料工程学院与中铸协、陕柴重工、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冰轮集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全真载体、实境训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专业依托中国铸造协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材料成型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建立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做优做精”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与西安宏源、西玛电机(集团)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加强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教材,已联合开发8门课程标准、建成6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做高做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专业,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骨干带动,专业群均衡发展
由于示范专业建设理念新、资金足、政策到位、发展迅速,拉大了与非示范专业及专业群的差距,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为克服专业发展的“短板现象”,实现院内各专业均衡协调发展,陕西工院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思路、比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在资金预算中划拨1500万元专款,用于数控技术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五个院内示范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全面推进的思路,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示范建设专业3个层次,同步提升各专业发展水平,实现了专业群均衡发展。
一个集团、十种模式,促进专业健康发展
陕西工院始终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牵头组建了包括秦川集团、安松工程机械、陕西机械研究院等35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内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校厂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集团化办学试点,发挥同类院校中独有的校办工厂的优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校企合作10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克服了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各种制约因素。10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有力促进各专业健康发展。淘宝公司首次与高校合作即选择了陕西工院,将淘宝店搬进校园给学生实习提供完全公司化管理的真实业务环境,“印象西安”系列陕西特产,已在网络小有名气,让学生得到了实战锻炼、领略了电子商务的独特魅力。
同时,通过对200余家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与行业协会及企业专家充分研讨、论证、总结、完善,最终形成全新的5个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企业,开设了“众喜班”、“安松班”、“蒲公英班”、“连锁经营”、“仓储配送”等多个“企业冠名订单班”,形成“订单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理论课堂和实训基地,形成“工学交替”技能培养模式;在多家大中型企业设立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先后在其中进行为期三至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形成“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鼓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形成“双师培育”模式。与陕西工院合作的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也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企业”称号。
示范建设3年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使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教学质量工程取得实效。
四项计划 分层培养 提升团队 培育招牌教师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陕西工院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学院近两年投资700余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和下企业锻炼,选派226人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知名院校、世界著名企业学习、研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职教育理念,使教师在思维层面上与国际接轨。
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专业建设实施“双带头人”机制,课程建设团队中实行“双骨干教师”机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7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10多人,教授34人、副教授225人,通过以上工作,学校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45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
在示范建设“511”工程中,为5个重点建设专业累计培养29名专业带头人和105名骨干教师,现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81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6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0.6%,兼职教师184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160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接近1∶1。
学校3年来累计选派40名教师到德国、57名教师到香港进行学习培训,4名教师参加西部项目培训,10名教师去国内名牌高校做访问学者,156名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或顶岗实践锻炼;选派51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为示范校建设、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10年暑期,学校又派出60多名教师到全国各大知名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他们积累企业生产一线的宝贵经验,同时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将院内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在行业和专业领域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
传承精神 瞄准目标 强技树人 培养名片学生
一甲子探索耕耘,陕西工院精神始终传承
从1950年国家重点中专——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到1999年升格改制为西北地区首家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到2010年与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日月流转,几经变迁。一代代陕西工院人矢志不渝地坚守“兴教育即是兴中华,育人才即是育未来”的信念,沿着前人的足迹,在探索、实践、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积淀形成了陕西工院“唯真唯实、开拓进取、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改制升格成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陕西工院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赞誉,在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8年,经过几年来的积累和准备,学院成功入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全院上下欢欣鼓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十年来,陕西工院始终致力于瞄准学生职业生涯成才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毕业生名片效应融入育人环节
同时,学校还开展具有现代工业特色、体现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传承工业精神、发扬工业传统、提升职业素养、吸纳企业文化,为培养现代工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成才环境。
为突出装备制造行业特点,陕西工院设立了“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展示走廊”,展出72家合作企业单位和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产品介绍和48名各条战线优秀校友的业绩,设置具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长廊文化和走廊文化,让学生置身其中,接受现代工业文化的熏陶,感受“职业目标在眼前、事业榜样在身边”,使毕业生名片效应在育人环节中发挥作用。着力推进“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龙兴元董事长、陕西机械研究院杜芳平院长、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赵峰彦书记等企业专家、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引导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职业意识和信心。开设“校友大讲堂”,邀请十余位杰出校友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为在校学生现身说教,促进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走向成功。
各类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陕西工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大赛,近两年,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122项。同时,主动举办校内各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全院学生“动起来”,学生参赛覆盖面占到65%以上,形成了浓郁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校园竞赛文化氛围。
“进口旺、出口畅”,招生就业相互促进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也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检验。陕西工院学生就业实行“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重点下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每年均由学校领导带队对就业单位、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并不定期举行百余场专场招聘活动。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2010年就业率达到98.49%,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用人单位对陕西工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9.84%,优秀率54.65%,秦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弘对毕业生的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定位准确,吃苦耐劳,安心一线工作,发展后劲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赞誉,也使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态势。
学校为学生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平台和广泛的选择空间,要求毕业生“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尽快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急需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目前已形成了社会、学校双向互动的就业机制,与全国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合作关系,开通了29个省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渠道,构建了通信、电子、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力、石油、纺织、化工、服装、金融、信息、管理、事业单位等为骨干方向的就业网络。
技术骨干、管理中坚,名片学生在企业熠熠生辉
截至目前,陕西工院已经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在现代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中不断锻炼,许多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为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成为陕西工院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是生产重型汽车变速器、分动器和各种汽车齿轮及其锻件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2009年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连续招聘陕西工院1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赢得了赞誉。2002年机械系毕业生陈佑,参加工作一年多就成为法士特生产一线的“掌舵人”,一人操作三台数控加工中心,熟练掌握了汽车变速箱壳体加工工艺,成为数控设备操作的主力。
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无人智能化企业,共有员工600余人,其中200多名是陕西工院毕业生,占到公司总人数40%,目前都在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优秀毕业生王文亮现场演示的铁盒一次成型技术,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汉江机床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欧、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多年选聘陕西工院毕业生,单位涌现出了许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优秀的毕业生,汉川机床有限公司共有12个分厂,其中6个分厂的厂长和全公司70%以上的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均毕业于陕西工院。
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多年连续招聘学院毕业生100多名,39名已经提拔到管理岗位,9名同学被派往日本研修。2006年,公司专门刊印了一期特刊,介绍报道陕西工院在该公司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类似事例,不胜枚举。陕西工院毕业生通过3年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已经成长为一张张“陕西工院”名片在企业熠熠闪光。
示范引领 辐射带动 服务区域 铸就行业名校
科研工作一度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短板,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突破科研发展的瓶颈,是陕西工院示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对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等的总结,学校采用校企合作、主持人负责、全院调配的形式进行技术开发、科研攻关、先后完成CC2000冲击式超细粉碎设备关键件设计和制造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申报和取得专利10余项。
学校面向关中——天水国家经济开发区,充分借力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学院服务社会、企业的渠道,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先后为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维美德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了企业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铸造技术等8个培训班,培训企业职工1017人。实用的教学安排、一流的教学水平、先进的实训设施、显著的培训效果受到了企业领导和培训学员的高度赞誉。
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设在学院的陕西省机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优势,承担陕西省装备制造行业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先后为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机械厂、汉川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鉴定职工技能1936人次,其中中级工467名、高级工976名,技师470名,高级技师23名。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操作水平,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储备了高素质人才。
陕西工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注重与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眉县职教中心、西安航天工业学校等14所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依托附设在学校的陕西省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办公室,累计培训中职教师903人,促进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学院被确定为陕西省“人人技能工程”实施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咸阳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认定为“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国家七部委授予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示范建设的三年,是陕西工院依托行业、合作企业、戮力改革、深挖内涵、提升质量的三年,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建设成效也连续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大学生在线、腾讯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学校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陕西工院”品牌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为传扬。
中央领导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总理在大会讲话中也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3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使陕西工院在“打造品牌专业,培育招牌教师,培养名片学生,铸就行业名校”的探索之路上向前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发挥地处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带”核心区域的优势,借西咸一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东风,陕西工院将优化教育资源,举全院之力、汇全院之智,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知名院校,服务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办学60年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前仆后继的实践者,陕西工院人一如既往地践行科学发展、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承诺,让一批又一批的名片式学生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栋梁,让千万家庭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张 勃 曹喜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2008年7月成功跻身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列,三年来,陕西工院紧紧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凸显“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通过示范建设项目——“511”工程的持续推进,着力在“打造品牌专业,培育招牌教师,培养名片学生,铸就行业名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了西部职教名校“陕西工院”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