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语类院校,其前身是延安时期成立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政治是学员学习的主要课程门类。在80多年的历史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了大量外语外事人才,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办好具有北外特色、全球视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显著进展。
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政治定位,增设“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选择性必修课,逐步建立起以6门本科生思政课和3门研究生思政课为主体,2门选择性必修课和北外特色课程为辅助的思政课程体系,促进了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和思政课程与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与有机结合。
形成思政课程特色
外语院校担负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至关重要。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发挥引领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导教师从“思政课+外语+全球视野”的高度开展集体备课,充实专题教学内容,运用相关教学案例,开展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全球视野,注重国际比较,引导学生正确看世界、看中国。在每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外语优势、国际视野和思政课的结合,其中,“大学生调研报告”模块注重引导学生撰写关于海外如何看中国历史文化、如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假期社会实践中,引导师生走出去,积极开展“中国周边边疆万里行”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作用,实施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和“一师一档”制度,积极探索兼职教师制度和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度,健全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听课、评课机制。创新思政课授课模式,实施专题化教学,实现专题化教学设计、专题化师资、专题化讲授、专题化考核一体化,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链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积极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和团队先后获得多项教改立项,取得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优秀育人团队等多项教学奖励和荣誉。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院长兼任教研室主任,统筹实践教学工作。对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牵头承担北京市实践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区西城区共同体任务,在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使实践教学成为“北外”思政课教学新名片。
夯实思政课特色学科基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学科支撑、学术素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政治导向,秉持教学提问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思政课的学科支撑,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导,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围绕“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凝练“马克思主义+外语+国际视野”的特色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拓展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2个一级学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特色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入选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不断涌现出一批彰显“北外”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出“北外”声音,作出“北外”贡献,成为“北外”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并正式发布实施。这一计划在回顾过去3年重点马院建设工作和成绩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学科建设培优行动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行动计划、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行动计划、卓越人才领航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通过和实施将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新机遇,也必将为学院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