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世纪使命·上下求索

2010年06月11日 17:56 佚名 点击:[]

候鸟王国

智者乐水

江仲俞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江西人民和鄱阳湖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钟情一湖清水,热爱一湖清水,从一湖清水中获取了不尽的灵感。一湖清水,给赣鄱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孕育了江西的文明,给赣鄱儿女带来了无穷的智慧。

恰似五河归湖,祖祖辈辈江西人民,慧眼揉进了湖水的波光,内心抹不去对鄱阳湖的思念。无论是流域的治理,还是湖区一草一木的保护,送入鄱阳湖的,是从大山中流出的甘甜,是江河过滤后的清澈。

就像海纳百川,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接纳的是五河的清水,承载的是江西人民的智慧。智者乐水,赣鄱儿女以湖为荣,遇水而聪,借水生智。从山江湖工程的治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一湖清水,沉积的不仅有丰美的水草和多样物种,更是江西人对鄱阳湖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思考;汇聚的不仅是清流,更有江西人的胸怀与气魄。

思考鄱阳湖:鄱阳湖不应是贫困洼地,而应该是聚宝盆;一湖清水不只是鱼游鸟栖的乐园,更应该是福泽百姓的家园。过去,为了保护一湖清水,江西人民作出了贡献;今天,到了让鄱阳湖水惠泽赣鄱大地的时候;未来的江西,应是万象更新,鄱阳湖依旧清波荡漾,天空依旧湛蓝,人民安居乐业……

胸怀鄱阳湖:鄱阳湖不只是江西的,她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鄱阳湖的保护与建设,立足大生态,着眼全流域,更具有开放眼光和全局观念。跳出五河一湖之水,江西人看到了湖外之江,江外之海。鄱阳湖连通的不仅只是长江,更是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

没有江西名山大川的奉献,便没有鄱阳湖的博大精深;没有江西人民的智慧和气魄,便没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横空出世。鄱阳湖赶上了好时代。机会正在向鄱阳湖降临,智慧将向鄱阳湖涌流,财富将向鄱阳湖汇聚。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智慧的结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激情飞扬的光荣使命,是一项建功立业的世纪工程。赣鄱大地吸引世界目光的时代已经到来。

推进创新性宏伟战略

——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意味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记者在获悉消息第一时间对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进行了专访。

姚木根介绍,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苏荣书记说:“申报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是我省的一个重大课题,切中要害,势在必行。”吴新雄省长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让江西人民能够感到天天有个好心情、处处有个好环境、人人有个好身体、家家有个好生活。”

“省委、省政府所表达出来的坚强决心、生动描述的发展目标,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姚木根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围绕这一战略决策,省发改委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牢固树立规划就是资源、就是项目、就是效益的理念,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超前意识,在深刻把握省情的基础上,着眼于谋求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竞争新优势,全力以赴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

方法上的创新,为规划的科学编制奠定了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省发改委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坚持“三个层面同时展开、三支力量统筹使用、三大成果一并形成”。三个层面同时展开:即同时进行课题研究、规划编制和重大建设工程前期论证和推进工作。三支力量统筹使用:即对应三个层面统筹使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力量。三大成果一并形成:即形成10大课题研究成果、“1+18”的规划体系和100个以上重大建设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编制之初,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相关国家部委的关心和支持。尤其在规划上报国务院之后,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对规划进行了反复论证和修改,使规划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巨大的心血。

姚木根说:“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4400万江西人民一定会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按照规划的要求,奋发有为、科学发展,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仰望持续兴旺的未来

——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大教授王东林

曾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前期课题研究工作的王东林,闻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获批的消息时,陷入了短暂的“失语”。他兴奋地介绍:这一战略一经省委、省政府提出,就得到全省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不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视角分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是充满智慧的战略选择。”

他进而分析,在地球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重要的水源地,而且还是各种动植物共生共存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成员。正由于鄱阳湖特殊的生态地位,她才时刻牵动着地球生态的敏感神经,从来是国际环保视野中的焦点之一。

以国内视角看,鄱阳湖及其平原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鄱阳湖位处长江中下游交汇点的南岸,经它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水量的总和,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恰恰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城市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王东林说,正是因为鄱阳湖的世界意义和全国性的影响力,突出了规划的巨大价值,也体现了赣鄱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

他分析,在新一轮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是我省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和快速崛起爆发力的地区;然而,当工业化、现代化以巨大的威力释放出改天换地能量的时候,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必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江西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只图一时的速度而不管日后洪水滔天?规划以理性与智慧解答了这一问题。

展望未来,王东林十分乐观,“在理性的选择和科学的结构调整中,我们可能会牺牲一些眼前的‘速度’,然而我们必将拥有一个持续兴旺的未来。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守。”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发展与保护的碰撞、本土与世界的融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从亚洲这片最大的湿地诞生——

梦想,扬帆起航

“一湖清水”,是世代江西人民绕不开的历史命题;

“一湖清水”,承载着千千万万赣鄱儿女的复兴梦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宛如鄱湖春风,让世界为之动容:“生态”和“经济”齐名,这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表现……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发展之中,非常难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艘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航船,自此起锚扬帆——

“一湖清水”见证了世代江西人谋求发展与保护而付出的不懈努力;科学发展这一时代最强音让人们看到了16万平方公里赣鄱大地更美好的未来

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农业手工业社会,它“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孕育近代中国戏曲的摇篮”和“近代中国文化的摇篮”。“一部近代中国思想史,正是一部鄱阳湖盆地文化发展史”……

然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原因,历史上鄱阳湖流域曾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湖泊功能下降、生物资源衰减、水旱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民因灾害频繁而生活水平低下。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早在1983年,我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20多年来,山江湖工程让穷山恶水换新颜: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5%跃升至60.05%,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三分之二,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绿色生态成了鄱阳湖的品牌——鄱阳湖吸纳了全省94%国土面积的江河水,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更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它不仅是亚洲最大、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还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传统农业大省也必须走工业化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设想构筑“(南)昌九(江)工业走廊”;进入新世纪,我省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全省迅速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但与此同时,鄱阳湖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站在历史新起点,在发展与保护的碰撞中寻找平衡,鄱阳湖地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孜孜以求的江西人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温家宝总理视察我省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倾听民声、广纳民意、集中民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思熟虑、敢于担当和科学决策的智慧与勇气

一个地方要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大势,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昌九工业走廊”到“环鄱阳湖经济圈”,从“长江经济带”到“环鄱阳湖城市群”;江西如何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探索一条适合省情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2007年11月,刚来江西工作的省委书记苏荣马不停蹄走访各设区市,熟悉省情。在新余,苏荣听取汇报后,希望新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

2008年1月18日,在全省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省社科院专家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建议当即得到苏荣书记高度肯定。22日,省社科院和林业厅、农业厅、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厅、建设厅、山江湖办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研究与讨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条件与基础、可行性及困难与问题。

同年2月22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成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尽快提出经济区的规划大纲和将要实施的重大项目。省长吴新雄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构想正式成为省政府重大决策。

2008年3月3日,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一次会议上,我省2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5天后,主题为“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好转的拐点出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之间,而要在3000美元以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专家称,江西人敢于在这方面实现新突破,展示了可贵的勇气与胆识。

从2008年3月到2009年8月,苏荣书记先后5次乘船深入鄱阳湖区调研,听取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和基层干部的汇报,共同商讨对策,实施战术攻关。省长吴新雄等省领导也先后深入湖区调研,齐力推动。

响亮地将“生态”与“经济区”相提并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让江西与世界的步伐不谋而合

“一湖清水”到底意味着什么?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省委主要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我省一至三类水质占总流量的76.8%;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3%;“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的1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中,江西占了两个。显然,绿色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专家称,从本质上来说,目前全国各大“经济区”之间的竞争,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谁能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寻出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良性结合的道路,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009年11月18日至21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南昌举行;12月7日至18日,全球气候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我国此前提出“单位GDP碳减排40%”的目标。不期然间,江西迈出了同世界接轨的步伐。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战略构想,“不仅江西味十足,还有着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拜访中央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社科院,求贤问策。让人高兴的是,所有专家学者都认为,将“生态”与“经济”统筹起来是一种大胆创新,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合江西省情。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国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证明,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说。

绿色,呵护鄱湖

“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

‘一湖清水’。”这既是温家宝总理的殷切期望,更是江西的责任!省委、省政府决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青山绿水,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青山绿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让赣鄱儿女欢呼雀跃。江西将“生态”与“经济”统筹起来的全新发展理念得到国家支持,全省各地保护生态环境、壮大经济实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步履铿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轮廓已经真实地描绘在赣鄱大地上,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音符在鄱湖上空跳跃、舞动。

坚持生态立省,打响“生态保护战”,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苏荣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吴新雄省长也一再指出,江西最大的后劲是生态,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是生态,鄱阳湖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

2008年,省委、省政府刚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构想时,勤劳智慧的赣鄱儿女就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气魄,不等不靠、看准的事先做,奏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序曲:一边高起点抓规划;一边迅速打响一场规模宏大的“生态保护战”:启动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科学论证“攻坚战”,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区保护工程“四大战役”。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综合保护鄱阳湖生态的关键性工程,“调枯不调洪”的新设想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亲自牵头为鄱阳湖水利枢纽进行咨询论证,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专题研究”工作。

生态建设的第一位是林业建设。今日江西,自南向北,从东到西,处处涌动着造林绿化的热潮……这是来自于“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激发出的巨大动力。

专家指出,由于我省五大河流全部经鄱阳湖汇入长江,鄱阳湖水的治理,必须依靠全省治污之力,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就是治污的一项重要举措。来自省发改委的最新材料显示:全省85个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有望年底前建成,迄今累计完成投资47.2亿元,占批复概算的97.21%;65个县(市、区)已完成厂网主体建设任务,其中,武宁、浮梁等36个县(市)开始试运行。

“五河一湖”的水清了,江西的环境就好了。今年5月,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优化源头产业布局、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步伐、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严格环境执法、科学制定的稳步实施生态移民规划”七大举措全面实施。

江西生态建设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目标不断迈进。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国家级森林公园达39个,居全国第一;11个设区市中有1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Ⅰ至Ⅲ类水质占全省总流量的76.8%……

推动绿色发展,统筹“生态”与“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

保护生态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发展经济往往要付出生态环境代价。对于发展不足的江西来说,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与“经济”统筹兼顾。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住了江西今后发展的‘牛鼻子’。”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教授说:“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简单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了,江河才能永保清澈。”

站在新起点上的江西,面临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下谋求科学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探索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如何让来之不易的“绿色生态”,肩负富民兴赣、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新跨越的重任?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新课题,不仅需要大胆创新构想,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勇气。

为促进鄱阳湖地区的发展,我省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昌九工业走廊、南昌现代制造业中心、鹰潭世界铜都、景德镇国际瓷都、环鄱阳湖城市群、九江沿江开发等区域战略部署,并投入大量资金,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将使江西增产140亿斤稻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看赣鄱大地,科学发展的号角如此嘹亮——江铜集团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余热“吃干榨尽”,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铜工业”的循环新路子;太阳能光伏产业以高新技术身份落户江西,迅速成为我省基础最好的新能源产业,为我省铺就了一条跳跃式发展的大路,正朝着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迈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各地近年来“请”走有损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企业2000多家,否决此类大型项目近200个,拒绝拟用于此类项目建设的外来资金数十亿元。

江西有一个梦想——几十年以后,江西工业化实现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这片神奇的土地,仍然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许就是一个在建设绿色家园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的圆梦之旅。

亲历

两代人眼中的鄱阳湖

曹儒珍:鄱阳湖水文局副调研员,自1970年起在鄱阳湖湖心的棠荫岛水文站工作,在岛上默默守望了26年。

作为在鄱阳湖边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对鄱阳湖总是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愫。记得小时候,我家就在鄱阳湖边,那个时候经常洪水肆虐,人们避之不及,洪水上涨便要忙着搬家,洪水退却又要大动干戈一番,如此循环往复地过了许多年。

那时,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用肉眼看见鱼儿在水中穿梭嬉戏,在湖水中嬉戏的孩童随便用手一抓,也能捉上一两只不大不小的鱼儿。若是用小木棍扎紧一块较密的网布,在湖里推上二三米再提起来,即可收获几两湖虾,回家交给大人,晚上就有一碗鲜美无比的虾米挂面享受。

晚上,月色中的鄱阳湖,优美而宁静,几条渔船慢悠悠地随波漂荡,船上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渔火,若隐若现,有“渔舟唱晚”的意境。

夏天,鄱阳湖更成了一座天然的浴场,大人们喜欢牵着孩子,肩上套好一个救生圈惬意地跳进水中清凉一番,女人们还保留着羞涩,只是远远地看着自家的男人们,迟迟不敢下水,等男人们胜利归来便迫不及待地把衣服洗好,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岸边乘凉。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每到秋冬季节,水退滩露,河湖密布,芳草萋萋,芦花飞舞。大量的候鸟,包括白鹤、天鹅、黑鹤、白头鹤和大雁等陆续从西伯利亚等地,飞行五千公里南下,到这里越冬……

王平:鄱阳湖湖心岛棠荫水文站普通工作人员,目前已在岛上工作近20年了。

我是1990年上棠荫岛工作的,而此前我师傅曹儒珍已在岛上值守了20年,直到1996年他才带着一身的病痛离开小岛。现在,岛上条件大为改善了。1997年,棠荫通了电。水文站里彩电、电饭锅、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岛上基本消灭了急性血吸虫感染,前几年还开通了程控电话……

早晚观测水情时,若是遇到湖里起了大雾,就很危险,这时站里同事就得敲打脸盆,迷路的人才能循着声音找回来。2005年冬天,棠荫附近的湖里结了一寸多厚的冰,为了测量水温,我用锤子砸开冰层,不料冰一下子就冲来,幸好湖水流速较慢,否则后果难测。

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中,除修河和赣江北支外,江河水都要在棠荫一带汇集。由于远离湖岸,这里的水位、水质监测不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研究鄱阳湖,棠荫站的水文资料极有代表性。在这里,守望半个世纪的水文人见证了鄱阳湖的美丽与变化。

载入林业史册的工程

曹志远: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从事林业工作25年。

我在林业战线工作已有25个年头,经历了“灭荒造林”、林权改革、“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等林业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看到去年开始的“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实现63%的目标指日可待。作为一位林业干部,我备感欣慰和自豪。

今年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带头植树造林。看到他们栽树过程中表土回填、一提二踩三扶正等技术要点掌握得很好,俨然是植树技术专家,我感到非常惊讶和敬佩。对我们林业干部鼓舞很大。

前不久,我到上高县下乡,该县镇渡乡洋田村有个40岁出头的农民叫罗小毛,人称“罗千万”,因为2003年至今他一共栽种了10万多株杨树,总投入不到200万元,总产值却高达2000多万元,投入产出比是多么惊人啊!时值深秋,棵棵杨树生机勃勃,高大挺拔,树皮光滑而透出青绿色,舒展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地抖动着,像是在欢迎客人的到来。面对此情此景,能不激动?!能不兴奋?!省林业厅大会小会都提倡老百姓栽种杨树,因为杨树生长快,效益好,罗小毛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当时我边走边看,反复重温着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大四小”工程的战略决策,深深感到平原林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泡桐属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繁殖容易、砍伐期短、用途广泛等特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策应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做强我省“青山绿水”品牌,进一步推动泡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我多次来到鄱阳县宣传泡桐,讲解泡桐,助推该县迅速掀起种植泡桐的高潮。目前,该县已建设泡桐速生丰产林基地15万亩。我相信,沐浴着“一大四小”工程的阳光雨露,泡桐产业将会成为我省林业产业发展又一亮丽的风景线。

当迎着晨光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只要举全省之力,经过三年的努力,江西的平原林业自有一番新的气象,一道道动人的绿色风景线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后人也必将用金光闪闪的大字,把“一大四小”工程载入林业发展的光辉史册。(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2009-12-20)

上一条:千秋伟业·美好未来 下一条:鄱湖扬帆正远航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yl23455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