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
所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通常是指描写和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人士的革命经历和伟大人格,以及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文艺作品。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比如李前宽、肖桂云的《开国大典》、李俊的《大决战》三部曲、成荫的《西安事变》、袁先的《风雨下钟山》等。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艺术形态的多元演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与时俱进地产生了新的变化。
当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主流精神的艺术展现、人物性格的多元塑造、故事结构的综合构筑和影视工程的商业运作。
主流精神的艺术展现
主流精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在争取主权独立和生活幸福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风貌。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承担着人民和历史的厚望与期待,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有着引导社会思潮和价值标准的作用。在这类影视作品中,要反映中华民族平和开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伟大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展现形式上,现时期的作品从过去单纯的宏大战争场面和政治生活描写发展为更深入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以小见大,展现历史巨人们的真性情。
任何文本只有在被读者阅读后才有意义。同理,对主旋律影片而言,在保证主流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让观众接受就是重中之重。当下历史题材作品的突破之一就是艺术化展现主流精神。例如,电影《建党伟业》中青年毛泽东与爱人杨开慧一起看烟花的那场戏,可能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但给观众刻画了一对有革命理想的青年恋人形象,不仅丝毫没有影响伟人的高大形象,反而更让观众动容。
纵观当下的作品,在对人物细节的生动描述中,既有对主流精神的诠释,也实现了审美趣味的塑造,从而在令观众情感震撼的同时,引发观众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
人物性格的多元塑造
人物性格的多元化,这是当下文艺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学习一段历史,首先要分析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明脉络。具体到每一个历史人物,则既要看到他作为大时代一分子的一面,即他有着所生活的时代和阶层的痕迹,又要看到他在生活经历和思想素养影响下性格中相对独立的一面。再具体到影视剧中,就是人物要活动在一个社会历史现实关系的总情境下,这个情境既是现实关系的真实反映,又是时代脉搏和动向的力量展现;同时也不可忽视人物的个性展现。只有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过去的一些文艺作品,容易将人物“脸谱化”,缺少了作为个体的人在不同语境下的多元性格。尽管这些作品曾对弘扬主旋律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大众艺术审美需求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渴望从人物身上看到更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渴望人物的形象可以立体化。于是就有了新时代条件下的对原有历史人物的新解读和新刻画。
还是以电影《建党伟业》为例。这部影片宏观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的风云历史。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新旧交替”,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与辜鸿铭等顽固力量的斗争,构成了一个风云迭起的大时代。其中,袁世凯的形象塑造成为一个焦点。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袁世凯维新的一面,他有着在面对国家主权时适当的、基于个人尊严的愤懑,但当遇到可以实现自己称帝美梦的机会时,他又是带着微笑妥协于帝国主义势力。最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怀着对现实的绝望,穿着龙袍离去,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这些在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形式上的尝试并非是要给反面人物“翻案”,而是综合运用多样视角,将形象还原为复杂历史环境下活生生的人。
故事结构的综合构筑
如何驾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文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从总的效果上看,就是以政治斗争或者军事斗争作为故事的主线,正反双方围绕主线进行争斗。前者例如《肝胆相照》,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建设新中国展开的;后者例如《大决战》,就是围绕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展开的。这样的作品,对展示这一时期的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力量表现得较为全面,但对社会结构、人物心理、文化导向等较少关注。
历史证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期的历史题材作品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因素,在不影响弘扬主旋律思想的前提下,对故事结构进行了由一线改多线、由多线带多面的转型。突出的代表就是电影《建国大业》。影片以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为背景,在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主线下,展开了两条脉络: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统治集团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团结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为民族复兴而努力。配合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角度多元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领航者的历史必然性。
影视工程的商业运作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精神和商业意识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解读。而网络等新兴传媒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在中国电影与世界接轨的浪潮中,商业化思想多角度、多层次介入到了影视的创作和后期运作中。众多明星的加盟,使得《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主旋律影片获得了难以复制的成功,巨大的票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明星效应。这也说明,作品只有对观众产生巨大的磁场,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才可能在市场化影视制作中实现新的突破。
文艺创作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思想意识的外化体现,新时期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不断追求更好体现主流精神的前提下,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运作模式的思考和努力,其实也是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不断探索中,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必然会迎来更美好的春天。